辅导员手记:理工学院辅导员王晓宁——一项关乎心灵的工作
作者:王晓宁
来源:原创
时间:2016-12-10
责任编辑:组宣部
不知不觉间已做了七年的辅导员工作了,从最初涉足时的自信满满,到真正投入后的本领恐慌;从新手适应时的身心疲惫,到经验累积后的驾轻就熟;从久经销磨时的激情不再,到渐入佳境后的念兹在兹,我既是时时投身其中研习深造着这项工作,也是在知行合一中修炼完善着自我的身心。学生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关乎人的工作,人的工作的关键则是人心,人心多怨则事繁,人心离散则事乱,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是围绕着学生的所思所想,想方设法祛除其心怨,化解其心患,凝聚其心气,提升其心劲。但如何才能达成这样的效果呢?今将个人涓滴之见笔录于此,以供同仁交流评点。
一、以公正心。大学生的特定学习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更多的时间处于集体之中,既然是集体,就必然会有个体间的利益平衡、交往互动、协作共事等一系列问题。可199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娇宠溺爱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孩子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任性、偏执、协作能力弱的情况,而这些习性恰恰与营造健康和谐的集体生活目标两相违背。正因如此,同学之间在涉及评优奖先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上容易发生不满与纷争。身为辅导员,一定要在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并对应地做足预防功夫。首先要充分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诉求,其次要针对竞选、评比、助学金发放等常规性工作制定客观、多元、精细的考评标准和机制。比如有的学生家境十分困难,但本人的学习态度和进取精神却不好,应不应该将助学金发放给此类学生不仅要依据客观标准酌定,还要参考其身边同学的评定意见。切忌以懒政思维推行本本主义的“一刀切”。只有辅导员做到公正公平,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利益和感受,才能在学生群体中营造出一种公平公正的风气,在这样的基础上,集体的凝聚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以情暖心。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他们毕竟是刚刚离家的孩子,人生经验有限,心智也不够成熟,加之处于人生的转折期和情感的成长期,会在心中积蓄许许多多的烦恼和困惑。这个时候,身为辅导员既要有一颗敏于感知的“灵心”,还要有一颗愿与孩子们平等交流的“童心”。有了灵心,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有了童心,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帮其找到化解之道。我带的学生中有一个女孩,性格相对孤僻,在一段时间里总是显得心事重重,忧心忡忡,通过其身边的同学对其予以调查,得知对方竟有自杀意向。震惊之余,我在第一时间将其约到办公室,与其谈心。经过拉家常式的长时间交流,女孩终于打开心扉,吐露了心声,陈述了她内心中的纠结和思想上的负担,而使其产生轻生念头的直接原因竟然是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严重失眠。经过耐心开导和平等对话,女孩的思想障碍被解除了,失眠问题也随之消失了。
三、以志励心。当今社会科技发达,各种娱乐设施和设备林林总总,不可胜数,大学生正处爱玩的年龄,难免有耽于玩乐、荒掷学业的情况;加之社会价值多元,信息渠道多样,大学生在确立人生目标,制定事业规划时经常会有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之感。在这个问题上,辅导员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既要善于帮助他们删芜就简、去伪存真、汰劣选优地树立正确价值观,又要与时俱进、革新思想,学会站在当代大学生的立场作取舍。1950、1960年代出生的人崇拜战场上的英雄,1970、1980年代的人以赖宁、张海迪为偶像,1990、2000年代的人尊崇马云、乔布斯,时代在进步,价值观的偏重也会有所改变。我在给学生上职业规划课时会花一些时间倾听他们的设想,并与他们互动,以此了解90后们的内心世界,并结合他们的偏好与取向选取切实可感的事例与人物作为案例,激发其内心中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对新时代的辅导员来说,已经不适合以灌输的方式去经营大学生的思想世界,更为合理的做法是在了解他们所关注东西的基础上教会他们辨别取舍的能力,培养他们踏实务实的作风。
儒家的“心学”一脉认为,天理良知,善恶意念都在人心之中,修养格物皆是修心。辅导员的工作看似平凡,实则是养德树人,广识增智,即为雕琢心灵之举,而这项工作本身同样需要辅导员个人以初心热爱,以诚心探索,以挚心坚守。
科传官方微信
科传官方微博